14 January, 2009

比情書更感動

《硫磺島家書》讓我想起了你曾給我寄上的明信片。卡片上破敗的城堡矗立在一處延伸出去狹窄又陡峭的懸崖邊沿,往陸地走去是一片荒涼貧乏的土地。那是遙遠的蘇格蘭,遠在家鄉千里之外的海角天涯。那些年的日子,望穿秋水等的只是家人朋友的隻字片語。那些年的日子,我們還愛寫信、裝信封、貼郵票、投郵筒,甚至還會交待朋友向郵局索取漂亮點的郵票。

2006年,日本在硫磺島地下挖出的布袋中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作戰的將士們留給家人最後的一點東西--一封封未能寄出的訣別信。這些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家書是平衡戰爭無情遭遇的最大慰藉,也是戰場上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李安在《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這部敘述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中,也一樣以北軍寄不出的一封封家書,撫慰了拾到信件同樣思鄉的南軍;在殘酷的戰火與剛烈的戰役中,真正打動所有人心的是柔軟溫暖的親情。
《硫磺島家書》雖然是一部戰爭電影,但導演Clint Eastwood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在戰爭場面上。1944年6月二戰尾聲,美軍採取「跳島政策」,想先拿下硫磺島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中繼基地,日本政府緊急撤離島上居民,留下二萬多的日軍死守。美軍於1945年2月19日發動登陸作戰,準備在5天內奪下硫磺島,沒想到日軍在軍需斷絕的情況下仍絕死作戰,栗林忠道中將率日軍以人力挖掘近18公里的地下壕溝坑道,激戰36天。
電影拍攝得很平淡,影片對人物的刻畫在其寫家書時各式各樣回憶的內心獨白,勾勒起在這場戰爭背景下各式各樣的人物的生活,包括他們家庭、鄰居、朋友及價值觀念。栗林中將上任時,咐吩日軍將士寄錢和寫信回家,也許他知道此役將全軍覆沒。栗林在島上的時候,寫了很多信給兒子和女兒。電影中回溯他留學美國時給兒子寫信的一些趣事。在美國期間,他買了一部當時流行的雪佛龍K型(Chevrolet K)穿梭於州際公路上。愛寫家書的他從雜誌上剪下一架同型號汽車的圖畫,貼上寄給兒子太郎的書信上,當是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會寫信的人真是一代比一代少。你們給我寫的信内容有長也有短,或許不盡然都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收到信件那一刻的感動是一樣的。多收幾封手寫書信,心中就有多幾份溫暖。

No comments: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