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年时,羅浮宮是用來抵禦維京人入侵的防禦性城堡。到1360年時查理五世將此地改為皇室住所,正式開啓羅浮宮的輝煌歷史。而建築師Pierre Lescot于15世纪中为羅浮宮設計的門面,是巴黎第一個文藝復興式建築;至拿破崙三世羅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讓整座羅浮宮兼具有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羅浮宮作为权利的中心前后约有两百年,直到路易十四建凡爾赛後,它才渐渐没落。1789年法國大革命,皇權倒台。羅浮宮改為國家美術館,並在1793年起對外開放,讓一般市民參觀。直到今天,它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博物館,收藏大致分為古代東方文物、古埃及文物、羅馬藝術、繪畫、書畫刻印、雕刻和工藝品等7個範圍的美術文物。從埃及到美索不達米亞、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法國荷蘭義大利畫派,堪稱是一部歐洲藝術史的縮影。
歲月成就了羅浮宮,卻也開始慢慢地侵蝕其外表與内在。隨著前來參觀的人數越来越多,其老舊的設備早已不敷實際需求。在大羅浮計畫實行前,美術館裡面是沒有电梯的;如果想從南至北走一回,必须要有步行近两公里的體力。除此之外,展覽空間的短缺,讓許多藝術品被逼束之高閣。
1983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大膽提出一連串改造巴黎的建築計畫,並決定邀請貝聿銘擔任羅浮重建計畫的建築師。當時,貝聿銘早已宣佈不再參加競圖的立場,據悉,這是法國唯一沒有經過公開競圖的政府重大公共工程。然而,雖然有密特朗的總統的全力支持,法國人對此計畫依然惱羞成怒。任用一個美國建築師,而且是華裔美國人來決定羅浮宮的未來,尤其是當貝聿銘提出建立一座玻璃金字塔入口在拿破崙廣場中央時,反對和排斥的聲浪就更是不絕於耳。
但貝聿銘希望建立一個讓觀眾一看就知道「這是入口」的博物館新大廳,一件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而更重要的是,這個象徵性的結構,不能搶走原來羅浮宮的光彩。貝聿銘認為將簡約而富現代感的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入口,就如同人們由古埃及文明開始進化,一直探索至近代的藝術演變,是具有象徵意義。七十尺高的玻璃金字塔是依照埃及的吉札(Giza)金字塔比例而設計的,特殊研發的玻璃反映出羅浮宮美麗典雅的褐色外觀,別出心裁地保留了歷史地臨場感。而金字塔地底下,是一座明亮開闊的中庭大廳,可以直接通往博物館的三個主要展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