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December, 2008

記一城的美麗與哀愁

我喜歡小小的城,走路或騎單車就可以的距離。
小城並不意味著落後,不能成大事。哥本哈根是個小城,但它同時擁有自然与人文、古典和現代,充滿活力、激情和藝術氣息。在沉淀著古老歷史的建築之間有著大胆的新式建筑切线,偶爾會與几條鋪著石子的中世纪幽深小巷交錯。二零零三年我第一次到歐洲,踏上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飛機降落前,在我眼前出現的是一大片廣闊無際的麥田。離開機場轉搭火車進城,一路上穿過田野和起落有致的紅磚灰瓦村落。這一切和我對先進國家的想像大相庭逕。

馬六甲古城,一座比歐洲大大小小城市都年輕許多的小城,被貼上「受保護古蹟」的標簽,而我們卻還在沾沾自喜。因為我們的膚淺和短視,所以我們有「保護古蹟」這個詞彙的出現。「古城遺書」是作者歐陽珊在9年間記錄今日馬六甲的書寫,稱做「遺書」,因為我們這一代正在將古城的歷史與故事扼殺,也因為我們選擇去忽視、去遺忘。
我想起了越南的會安,小小的古城沒有因為趕發展而建造任何高樓,也沒有因為要申請成為文化遺產而修造任何景觀。從高處遠眺,有的是有參差不齊的山牆、彩色鴛鴦瓦蓋頂、硬木做成的柱椽,大都是前門通街道,後門靠河岸的房舍。一部分古厝改成藝廊,常有畫家舉辦免費展覽,任由游客觀賞拍照,气氛很輕松。

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奇怪的觀念:傳統在先進國家是一種價值,在自己的國家則變成是落後和阻礙。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掌權者否定了外族為這片土地的付出,以致在迫不及待地摧毀與扼殺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歷史文化也給賠了上去。昨日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城市歷史記憶被棄如敝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築被剷平,我們對城市失去歸屬感。周遭的一切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卻也是陌生的。
當我們越朝「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前進,我們就越迷失,不知道該如何給生活賦予意義,更不曉得自己的定位與未來在哪!沒有了歷史文化記憶,人文精神也不在。我們不知道該到哪裡憑弔先人的足跡,也不曉得先人披荊斬棘開發城市的艱苦奮鬥。我們有大購物商場、電影院、摩天辦公室。我們拜金,我們追求享樂。我們不知道去哪裡呼吸新鮮空氣,也沒有任何人文活動和文化精神可追隨。
龍應台曾就台北的盲目「現代國際化」撰寫文章,她說,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是目的。譬如在環境生態上所做的鉅額投資與研發,其實不過是想重新得回最傳統最單純的「小橋流水人家」罷了。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我想,一個城市光有古老的建筑物并不足以讓人著迷,也不足以散發什么文化气息。當地人民的生活形態和古城的規劃,才能讓古城的歷史文化魅力一一散發。

No comments: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